幸福力採訪:「在宅醫療」的生命教育

認識賴醫師五年多了,只聽過她10分鐘的演講。但側聽過好多次她與友人間的生活分享。每當她談及醫病或同事關係時,那打從心底滿溢出來的笑容和柔軟的語調,常令我動容。所以當要採訪「幸福力人物」時,就想到了她。

採訪前,和賴醫師去聽一場有關「合作共生住宅」的演講。途中有朋友邀約她帶領關於「在宅醫療」的讀書會。她滿臉的笑意,輕快的笑語;談笑之頃,很快地就允諾了四場的讀書會。會後,她不急不徐的領著我,走到一處僻靜的住宅大樓外的中庭座椅。她說:「剛聽完演講,戶外寬敞,有大樹和風,更適於呼吸和談心。」

你為什麼會對「合作共生住宅」感興趣?

答:我是1970年次的,小時候住在糖廠宿舍,每天就是和鄰居、同學在社區里跑來跑去、嘻哈、打球,活動量很大。但到了傍晚5 點鐘,大家就各自回家,拿了澡盆和盥洗衣物,又到澡堂裡排隊盥洗;有時候還一起到鄰居家做功課…等。那種人跟人間,親切互動交流的兒時印象很深刻,讓我對人和人之間的自然連結有信仰和嚮往

我從小就很喜歡學習和運動,不論是在躲避球、排球或鐵人運動,我都是參賽校隊隊員。在運動練習過程,協力合作是很重要的。但現在我努力的方向,不只是群策群力把事情做對、做好,更重要的是團隊之間的默契和開心流動的感覺。

從事「在宅醫療」,讓我覺得都會區的大眾,如果有多一些社區互動,或許很多需要就能互相滿足。「在宅醫療」、「長照」和「合作共生住宅」是息息相關的!我喜歡廣泛的學習,認識相關領域的專業和團隊,如果志同道合,能互相啟發或一起工作就更好了!

問:怪不得總是看到賴醫師的從容不迫的輕鬆和笑容,原來是平時積累了很多準備啊!請問您為何選擇開業或走上「在宅醫療」這條路的?

broken image

答:主客觀條件都有。我是聯考第二年才考上醫學系的,考上醫學系才開始接觸並喜歡醫學。因為是重考、吊車尾,會特別珍惜自己擁有當醫師的機會。畢業後,我先是在馬偕醫院放射腫瘤科,後來轉至國泰家醫科訓練,再轉任基層診所10幾年;這些經驗都很容易接觸到「在宅醫療」。「長照2.0」上路以後,政府提供的資源比較多了,讓「在宅醫療」的客觀環境變得比較成熟。

我一共開業2次,都有主觀因素。在大醫院,病人來自各地,排隊掛號、看診都需久候,醫師比較高高在上,和病人有距離。在基層診所,病人多來自區域社區,會比較熟悉和親切,醫病關係比較有人情味。但受聘在私人診所,遇到的問題是多數業主以賺錢為目的,常常無法「以自己喜歡的方式,做好自己想做的事」,所以我換過很多次工作(哈哈笑得眼睛瞇了起來)。2016年再次開業,就是想圓自己心裡的一個夢吧!

問:賴醫師的夢想和「在宅醫療」有甚麼關係呢?可以請您說得更仔細一點嗎?

答:我想我是在找一種可以讓醫生和病人之間更自然流動的醫病關係吧!我當總醫師時曾到台北榮總的安寧療護病房進修,遇到了一位40幾歲的女病人。她是卵巢癌末期病患,身體會時有尿意和便意。每次巡房,總看到她笑得露出了2排牙齒。她會說:「醫師,昨天我又在廁所裡坐到睡著了!我又被身體騙了。」(會一直有尿意、便意感)

罹癌是生命的重大挫折,但她的笑容是那麼的真切可愛清晰,讓我既清晰又非常不捨,想方設法的要幫助她。無論是自己所學的醫學或保健方法,包括:呼吸、靜坐等都教給她。心裡被點燃了的願望是 ~ 要當一位能少苦離苦,利益眾生的好醫師。

所以,一開始我是被她展露出來的陽光笑顏吸引,以為她是智障者。後來發現,她是一位蛋糕設計師,更是一位用笑容妝點自己的生命設計師。她用生命教導我,接納已發生的事實,勇敢面對苦難,帶著微笑和希望…。最終,她不到三個月就安寧離世了,但卻一直活在我的心裡。我常常說:她就是我的「燃燈佛」,點亮了我的微笑,點燃了我對利益眾生和醫病關係的美好想像。讓我看到醫生和病人在「疾病和處方」之外,還可以有更多一點的連結。體驗到「很多時候、病人是醫師的老師」。我只是具有專業的一個支持者,提供病人一些適當的處方或選擇,但不需要以權威自居。

長期在腫瘤放療科及安寧照護病房,我對「生死學」很有感。但真正啟發我從事「在宅醫療」的是余尚儒醫師。他比我年輕10幾歲,但卻是台灣「在宅醫療和社區照顧」的先驅。他實地參與偏遠原鄉部落的在宅醫療並研究先進國家(尤其日本)的實務經驗。他所描述的那些簡單而又真摯的醫病關係和出診對病人、病家的服務實效,都非常打動我,讓我願意去面對醫療制度的不完美。我不僅參加余醫師在台北的演講,研習座談,也隨他的組團去日本實務考察,確實獲得很多理念的激盪和實務學習的感動。

所以2016年2月,當衛生福利部健保署頒佈「居家醫療整合照護計畫」時,余醫師在台東都蘭成立了台灣的第一個「在宅醫療」的專門診所。我則和旺福居家護理所的所長黃雅萍也成立了居家照護團隊。從2016年3月至今,每月出診訪視30-50人次,一年約500人次。三年半來,已出診將近2000人次,訪視了300多個家庭,足跡遍布台北市與新北市;目前服務以內湖為主。

問:我也看過許多余醫師和賴醫師對「在宅醫療和社區照顧」的案例分享,的確有許多動人的故事…。但這篇採訪更關切的是為什麼賴醫師總是笑得這麼開心? 你個人是如何體驗幸福和創造幸福的?

答:幸福是一條漫長但可以實現的路。學會了就覺得很簡單、自然了。我學習靜坐,第一次就氣動,身體很有感,但不知道那要做甚麼,就想要多了解。在偶然的機會,獲得一本「禪修手冊」和「愛人如己」的錄音帶,閱聽後我的心很觸動,覺得這就是我想要的。剛好那個出版團體有禪十,我就報名參加並從此親近學習。

我的學習很簡單,常常觀察呼吸,深入無常,就會有喜樂。透過呼吸放鬆身心,當身心放鬆、能量流動了,自然會了解到我是透過呼吸、說話、眼神、姿勢和動作,一直在和世界交流及連結的。我的呼氣,是對方的吸氣;我也吸收了對方的眼神及肢體語言等。總之,人和人都是「息息相關」的。

不只呼吸、說話、眼神、姿勢和動作,甚至我的想法和感受也都是這樣的。我開心,看出去的世界就比較美,甚至對世界的苦難或醜惡也比較能涵容接納,甚至正面觀察和解讀。價值觀一樣會影響人的世界觀,一個相信人性有尊嚴,認同人權、自由、民主、平等這些普世價值,和不信者的世界觀和生命態度是全然不同的。

但我不想要對立,我喜歡靜靜的、好奇地、笑著聽對方說他為什麼會這樣選擇,做事,想法和感受等。我相信人性都是想要有尊嚴,想要對人好的。我喜歡照顧好我的身心,好讓我能充滿愛,能打從心底的歡喜微笑。我能放鬆等待或量力酌情引導,讓互相理解及連結的時機自然出現。

問 : 賴醫師說得很美,很讓人嚮往,可以舉些真實的生活案例,來說明您是如何經營自己的診所和團隊的嗎?

答:從微笑和打招呼開始,一切都從我自己來示範和帶動。我在內湖開設育睿診所時,本來就設定是為在地社區服務的;除了公衛教育推廣,也會辦理一些社區活動。我希望能拉近診所和社區的距離,讓醫病關係可以更友善。

下面是一位掛號同仁,對診間的觀察和描述 :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在診間的賴醫師,以及在藥房的藥師,在各自的專業上,很用心地看病、配藥。護理師也認真地完成每件護理的事。整個早上可感覺到我們四人之間合作無間的默契。這種愉快的氣氛連病人也感受到了,有一位來看病的邱小姐,她站在櫃台前問我說:「你笑得好開心喔!不只是你,你們整間診所都讓人感覺好溫暖,你們是一家人嗎?怎麼感覺好像?」由衷地感謝她的讚美,相信快樂是有感染力的。

不久,一位初診阿伯看完病要離去時,也笑著對我說:「謝謝你,你們這裡的態度非常好,很真心!」這位阿伯剛進來時,有些怪脾氣,不想把身分證字號填寫在病歷上,怕個資外洩;不耐久等,會催問還要等多久。但是,我們都耐心地回應他,沒有絲毫不耐,後來他的心也跟著靜下來了。

快下班時,聽到醫師的分享,愉悅的心更喜上眉梢。她說,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,來看過病後,就大力推薦他的親友,來這裡看病,因為這裡的人都很好…。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
還有一次,在沙龍分享「我的在宅之路」的尾聲,我介紹團隊說:我們團隊願意盡自己所學,幫助每個人到最後一刻都很真、很美。我們互勉每一步都要為台灣的宅醫療留下典範。例如:最辛苦的護理師們上山下海的的背影,無比動人;無償無私的傷口護理師;線上諮詢的皮膚科醫師;認真的營養師、物理治療師;還有資訊工程師,甚至連賣益生菌的業務,都拿了自家的產品,免費送給長者服用等。​

broken image

然後,診所的藥師起身發言,說到她認識我的過程,一時感動,哽咽了起來。她讚歎我的發心、用心,不計成本,自己吸收交通費、藥費、快遞費...,服務個案。她很怕診所入不敷出...。(我笑說,秘密都讓大家知道了...)這段發言引起在場的響應,有單位想贊助我出診車,還有基金會要贊助錢等。

這樣的激盪會覺得每個人都在乎彼此、能相互欣賞、榮耀,都想活出有感動、有光的生命。那讓我覺得好幸福,好像一盞燈點亮了,全世界也都亮了起來。

問 : 那賴醫師覺得這種美好的同事或醫病關係,經營的關鍵在哪裡?

答: 如果說「在宅醫療」,是真正看見並照顧病患的需要。那麼,我們醫療照護團隊裡的每一個人,也都需要看見並照顧自己和其他夥伴的需要。如果照護團隊裡,有人沒看見並照顧病患的需要,那麼其他的團隊成員要能主動提醒或補位。

一個照顧者沒有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需要,卻因為責任感而勉強撐著,是不夠健康喜樂的。我對合作團隊成員的期待。誠如前面的訪談中曾提到的努力方向「不只是群策群力把『在宅醫療』做對做好,更重要的是整個團隊之間的默契和開心流動的感覺

我認識一些護理師,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:如外科傷口或內科心臟、糖尿病、腎臟科的護理等都互有專長,經驗豐富;但又自以為是,堅持己見,無法長期合作。偏偏「在宅醫療」需要協同合作,如果缺少共同的核心信念或互相尊重了解的耐心,就很容易流失能量,無法持續合作。事業失敗、賠錢沒有關係,但如果對人性或友誼都失去了信心,那就很可惜了。(感歎的呼吸及暫停)

我對人的核心信念是:我很相信,每個人的存在都是好的,會自然想要對人好,想要對社會有貢獻。很多終老病人忙碌了一生,但看不到自己的好;醫護團隊也是一樣,付出了這麼多,但無法自肯自得。我想要幫助我身邊的有緣人,無論是病人或醫護團隊,成為更喜樂、滿足和感恩的人,而不是互相怨礙,抱憾而終吧!

broken image

問:賴醫師這好像是在做「在宅醫療」的生命教育,是嗎?

答 : 哈哈! 秘密又被你看穿了! 我對生命的嚮往就是幫助每個人「活得有尊嚴和價值,死得有榮耀和恩典」。這是個大方向,能做多少,算多少。我很滿足和享受現況,有許多已經完成和未來準備要繼續做的。

即便我的肝臟動過大刀,也有心律不整的問題…,但是我現在擁有的,已經夠好的了。我能看、能聽、能嗅,能呼吸,能微笑,工作有行程,這已經是非常足夠且富有了。病人、家屬和工作夥伴臉上的笑容,就是我心目中最美麗的風景;他們的笑聲,就是我心目中最動人的音樂了!!!

我已經很幸福了,也希望幫助有緣的人更幸福。

採訪者:一義
採訪日期 : 2019. 11. 17 & 22